“弄好村子,迎接娃们回家”
【来源:山西先锋网朔州频道
作者:杨涛
时间:2023-01-09 20:08
点击:
次】
“弄好村子,迎接娃们回家”
——好村官何伟荣振兴乡村小纪“
总书记说,幸福是奋斗出来的。有了好政策,就得赶快干。赶快干好好干,咱村就能振兴。”2021年11月,何伟荣当选为应县南泉乡窨子沟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后,以复员军人的气质,服务乡亲的初心,带领群众开启了乡村振兴新征程。上面那番话,就是他在两委会上的动员表态。
“没水吃,那不行”
窨子沟村,坐落在应县南山脚下,翻过七十里绵延的大山,就进入了关内繁峙一带。很多年了,全村被吃水问题困扰。咨询专家,打一眼深水井需要三四百米,地质结构复杂,砂石地带,危机重重。山泉水有,但防渗渠不行,夏天干旱渗了,冬天天寒冻了。没水养不住人,本村年轻人一个个搬走了,剩下老弱病残听天由命。
“没水吃,那不行!咱自己的事,要靠自己干。”伟荣的表态斩钉截铁,他带领村干部实地考察,制定方案,走出大山去求援,得到了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水利局、乡村振兴局的大力支持,窨子沟村的吃水项目被列为全县2021年振兴乡村全县重点工程。那年四月份工程正式施工。上百万投资的截潜流建蓄水池铺街巷管道工程轰轰烈烈展开。村民们天天守护着施工现场,不时向外发布施工视频镜头。钢筋水泥混凝结构筑成的固若金汤,百年不毁的人畜吃水工程,让大山里充满惊叹和欢声笑语。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打造,清彻纯净的自来水潺潺地流进了各家各户,乡亲们高兴地把放水的视频镜头发在微信朋友圈里,看着婶子大娘们握着水笼头放水,所有的人都喜欢的合不拢嘴。
“没街道,那不行”
有水吃了,还得有路走。和乡亲们拉呱,大家一方面夸奖他,一方面说着脏乱差。他听了,着急地说“咱村的事咱不做谁做,村里没街道,那不行!”于是,他又带领村干部商量改善村容村貌。村里的事,干活好说,就是没钱。他于是就走出大山再去求助。终于得到县交通局帮助,给投资30万元完成了村里主街道的拓宽硬化工程,又组织投资近20万元完成了大田的浇灌工程;为彻底改善田间道路坑洼泥泞不堪状况,又完成了平整修复4公里的田间道路工程。路弄好了,就联网联销,积极为乡亲们提供致富门路,建立大数据农产品销售网平台,使村里优质农副产品得以畅销。今年喜获大丰收,粮食总产突破二百万大关,创下历史新高。农副产品更是惊人的创举,蔬菜专业户得到发展,户均收入十几万甚致二十万。
“大家的事,就是我的事”
“大家的事,就是我的事!大家没事,我才心安!”这是何伟荣的口头禅。村里老人多,小事也会影响情绪。这家大爷窗把手坏啦,那家婶子门锁需配个钥匙,他都帮助进城修换。各家各户的琐碎事情,他都管。谁家有人生了病,也给他打电话。他从刚上任时村里的“守门人”成为家家户户的“贴心人
2021年初冬,一场大雪下了一夜,厚厚的积雪将山村覆盖的严严实实。村里的老人们犯了愁。雪后的早晨,一辆小型铲车机声隆隆开进村,开始沿着街巷进行积雪清理。乡亲们出门一看,是伟荣!大家情不自禁地说:“这个哇,是个好人,能靠住!”
村民尚清亮妻子半夜突发疾病,电话求救伟荣,他连夜开车送进县医院急诊抢救,捡回了一条人命。村民李加培,在疫情封控的高峰期,院里干活时不慎让机器将胳膊大动脉割断,引起大出血,街上封控无人。伟荣接到电话,一边联系120,一边开车快速送进县医院,并立马转往太原医院,捡回一条人命。村民李家庆,手指被机器绞断,流血不止,伟荣接到求救电话,放下手中营生,立马开车将其送到县医院,得到及时救治。诸多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,感动着大家,党的好干部的形象,牢牢树立在群众心中。
“弄好村子,迎接娃们回家”
“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,更是我国三农的福祉。用不了几年,进城的娃们就回来了。咱弄好村子,好迎接娃们回家!”何伟荣边说,边为家乡发展提出一套好方案:
——治理河道。窨子沟村最大的资源是河道,村里的风险在河道,村民们心中最大风水也在河道。近些年河道却受到破坏,私采乱挖严重,沟沟壑壑严重,若有山洪,两岸的耕地自然会受损。据此,伟荣提出“依法保护,合理规划,着眼长远”的筑坝填砂环保项目,决定守住家乡的资源和人心的风水。已着手向水利部门提出投资立项申请。
——规划造地。村小地少,河滩广大,正好造地。一边实施治沙防洪打坝工程,一边拓展河滩耕地,正向土地部门申请造地三百亩计划。到时候村里农业种植和农业环境将大幅改善。
——兴龙治水。窨子沟地处五峪龙口,本来应该有水,虽然地下水太深,但长远看应该利用。计划新打机井三到五眼,让全村所有耕地全部实现水浇地。并让这里的优质水成为本地酿酒造醋的“玉液琼浆”!
——绿化山坡。除完成田间道路村庄街道的绿化外,逐步实施“正面坡”、“大宅坡”两坡的绿化工程,让窨子沟村山清水秀,美丽壮观。
——文化复兴。按照“留得住人、引得来凤、变得成钱、传得出名”的构想,利用村里的历史人文资源、长城边塞资源、优质农业特产、地质观瞻石材等,打造文化旅游点。并组织家乡在外赤子,编辑村志和丛书,讲述家乡的故事,传承家乡的风尚,发掘艰苦奋斗和互帮互助、共同富裕的精神,打造好乡村振兴文化名片。【尚志应 尚忠善】
